第149章(第2/3页)

萧炼朝薛敖笑笑,跟上了父亲。

薛敖看着父子俩的背影,突然咬了咬牙。

这叫什么事,本来是皇上求着要他嫁女儿,结果几句话的功夫,就变成他得求着三爷娶自家女儿了!

没个结果,薛敖哪能安心离开,反正没有人出来撵他,他就继续在御书房外面等着。

太子父子俩很快就出来了。

太子要回内阁,没看薛敖就走了,薛敖巴巴地盯着萧炼,萧炼走到他身边,低声唤了声岳父。

薛敖瞬间笑出了一脸花。

萧炼倒也没料到这位不把世家名门放在眼中的山匪侯爷居然如此满意自己。

当天下午,淳庆帝颁发了两道圣旨,第一道是封太子三子萧炼为端郡王,赐端郡王府。第二道圣旨便是赐婚镇北侯之女薛宁为端郡王妃,令择吉日完婚。

第一道圣旨倒没有什么。东宫地方并不大,除了世子一家会一直跟着太子、太子妃住在东宫,太子的其他儿子成婚后都会搬出去,二爷萧烁前两年就封了恭郡王出去了,今年轮到三爷,等四爷长大成婚了,照样也要搬出宫。

官员们吃惊的是端郡王妃的人选。

薛敖能猜到的,很多官员也都猜到了,其中就包括永平侯、永平侯夫人。

永平侯夫人对淳庆帝的这道赐婚旨意非常不满,太子都把赵氏宠成了什么样,两子一女,如今淳庆帝还抬举薛敖给赵氏娘四个增添助力,老皇帝是糊涂了吗,非要在世子未来的路上扔两块儿绊脚石?

永平侯夫人咽不下这口气,晚上朝永平侯埋怨,让永平侯想想办法。

永平侯已经六十岁了,淳庆帝如此长寿,他没准都要走在淳庆帝前头,连太子登基都看不到,更何况世子登基?

那么远的事永平侯都不想操心了,但妻子在这里胡思乱想扰得他睡不好觉,永平侯只好给妻子分析分析朝中的形势“皇上不是要给世子扔绊脚石,而是在给太子铺路,你没看樊家这次又立了战功吗,樊毅在西北领兵十万,皇上抬举薛敖,就是要薛敖给太子撑腰,用此震慑怀王一党,免得将来太子登基时生乱。”

永平侯夫人不信“那么多武将,皇上为何非要抬举薛敖?我看他就是偏心赵氏的孩子!”

永平侯摇摇头,道“说你不懂你偏要自以为聪明,薛敖这次北伐战功赫赫,多少将士都服他,真出了事,可能只有他敢、只有他能与樊家死磕。这是薛敖为将的能耐,其二,薛家在京城根基浅,薛敖只有一个儿子,等太子坐稳了朝堂,轮到世子与三个弟弟争权的时候,薛敖也老了,空有侯位没有兵权,何来外戚之患?”

永平侯夫人一怔,竟然是这样吗?

永平侯叹道“你快歇歇心思吧,皇上长寿,太子正当壮年,等太子老了,咱们俩早入土了,子孙自有子孙福,操心那么多有何用?”

永平侯夫人不甘心啊,从她将女儿嫁给宣王时存的就是让女儿当皇后、坐稳皇后的心,现在有赵氏那个狐狸精迷惑太子,她如何放心?

“孩子不是你生的,你当然放得下。”躺下之时,永平侯夫人小声嘲讽丈夫道。

永平侯望着屋顶,发出一声苦笑。

妻子倒是放不下,但她能搀和皇家的事吗?还不是庸人自扰。

赐婚第二日就是休沐,阿娇与赵宴平带着孟昭、初锦来探望姑父了。

没出赐婚圣旨,阿娇真的只想见见三年未见的姑父,可听闻了赐婚,大家的心思就都在这门婚事上了。淳庆帝真正的意图赵宴平已经给阿娇分析揣测过了,既然是皇帝的意思,婚事肯定不能更改,夫妻俩关心的都是一对儿年轻人的意愿。

阿娇先单独跟姑母说话。

孟氏心情很复杂,可惜自家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万幸女儿嫁的是端郡王,而不是去给世子做侧妃。

“你姑父跟我说,他见到郡王爷了,郡王爷见完皇上出来就喊了他一声岳父,彬彬有礼的,看样子应该是很满意这门婚事,不像被逼迫的。”孟氏感慨地对阿娇道,“郡王又没见过宁姐儿,我猜啊,他那么客气,都是给宴平给你面子呢。”

阿娇也只是前日透过窗户洞见过端郡王一面,人长得俊秀,眉宇间有股温润劲儿,既不似太子那般过于尊贵高不可攀,又不似赵宴平过于沉稳内敛难以接近,或许是随了香云姑娘吧?

端郡王会如何对待薛宁,别说阿娇这个舅母,就连赵宴平这个亲舅舅都无法保证,男女之情往往最没有道理,喜欢就是喜欢,不喜就是不喜,跟男女双方的家世、容貌、才华都没有关系,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眼的事。

阿娇只能拣好听的也是自己希望的说“宁姐儿长得美,活泼可爱,郡王爷见了她,定会喜欢。”

孟氏更愁了“什么活泼,就是不懂事,咱们家里人惯着她,嫁到皇家,活泼就等于容易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