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3/4页)

“快把增援北屯的兵马都叫回来!蛮子主攻的是我们笔架山!蛮子有那么多战船,肯定是要接应曹变蛟、李辅明从海上撤退!”

也是到了这一刻,被短暂轰懵逼后的庸桂,总算做出了最正确的决策。他总算帮着阿济格主子,判断出了蛮子主攻的真正方向。

手下几十名骑兵信使立刻分成数队,出营狂追,刚才离开的骑兵部队,也就才走出不到三五里地,最多小半刻钟就能追回来。

派出信使后,庸桂翻身上马、抽出战刀,这就要组织营内仅有的五百骑兵和数百汉蒙杂兵,一起出击,趁着明军上岸的人数还不多,半渡而击歼敌于滩头。

他麾下一个汉军牛录的军官,胆怯地建议:“大人,明军炮火猛烈,看起来兵力绝对不少!咱就这点人,还是死守营房,等那三个牛录回转,再集结兵力杀出吧!”

庸桂大怒,直接一刀把那个胆怯的汉奸砍了:“狗奴才安敢乱我军心!多等半刻钟,蛮子要多上岸多少人!等他们立足已稳,还怎么打!传我军令,全军上马,随我冲突码头!畏敌不前者立斩!”

庸桂的决策也不算错,他整好队伍发起反冲时,郑成功那边确实才靠岸上岸了十船士兵左右,因为码头上的栈桥泊位就那么几个,不可能所有船都同时靠岸。

只有一批船卸完了士兵让出泊位,后续的才能靠上来卸载。

如果还嫌登陆不够快,就只有让那些轻装无甲的士兵,直接翻船舷跳到水里、稍微游泳几十米爬上岸——可这种卸载方法,对于使用沉重装备的士兵无效,重装兵下水就淹死了,根本浮不起来。

但是,上岸的士兵不多,不代表进入射程的远程支援火力不够多。笔架山是深水良港,没有泊位的地方,船只也能航行到离岸不过数十步的近处,以明军最新火器部队的射程,完全是可以覆盖到滩头的。

庸桂组织了数百人反冲锋,初时声势确实惊人,数百满洲骑兵肃杀扑来,把郑成功和张名振麾下那些士兵,都吓得颇有落水而逃的——

这些士兵,一共五千人,都是从沈家家丁和沈树人在黄州练了两年的“精兵”里挑出来的。可惜,这些所谓“精兵”,也只是跟革左五营能大胜仗的精兵,跟张献忠李自成也就打个平手,原先也从没对抗过大规模骑兵冲锋。

第一次被威震天下多年的鞑子骑兵集群冲锋、骑射噬咬,慌乱依然是免不了的。

“不许退!所有士卒按照操典,刺刀向外列叠阵!后退者斩!把同伴挤下水者斩!船上的火铳队也会增援我们的!鞑子撑不了多久!”

已经登岸的张名振,也是竭尽全力、声嘶怒吼在滩头组织防御。

这五千“沈家家丁”,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他去年带着去跟二贺血战过的,算是将知兵,兵知将,有相当的信任基础。

看到张副将也亲冒矢石上了岸督战,沈家家丁在短暂的慌乱、被冲杀折损后,终于把刺刀阵扎稳了。一排排的火器轰鸣,也开始收割对面的清兵性命。

“这些狗蛮子居然还敢背水列阵?”庸桂部被火铳扫射了一阵后,略微伤损了些许人马,气势也稍稍一窒。

清军骑兵的绝对伤亡其实并不多,因为崇祯十五年的清军,装备其实已经很精良了。

靠着明军十几年来当“运输大队长”、被清军歼灭缴获装备,清军中的铁札棉甲装备率极高。尤其是满八旗的骑兵,几乎人人都配备了铁札棉甲。

张名振和郑成功这次来,也是知道这个情报的,也就没敢给火铳队装备打流贼时大杀四方的定装霰弹,最多只是使用两发前后压装的独头弹(一次性两颗独头弹弹丸)。

只有这种大号弹丸,才能贯穿清军的铁札棉甲。而弹丸变大后,火力密度的下降也是非常明显,原本一枪七八颗甚至更多小铅子,现在才两颗,命中率骤减。

排枪火力不足以直接击退敌人,加上清军骑兵的冲锋速度比之前遇到的敌人都快得多。登陆明军很快就不得不陷入持续的肉搏战。

苦练了一年多的刺刀阵战术,也第一次经受了彻底的高压力测试。

一个个沈家家丁被马刀骑枪砍中戳中,惨叫着倒下,很快有后续的友军填补上来。

阵线数次松动,好在都被张名振亲自组织带着生力军堵口堵上了。

“我军至少是敌军十倍!优势在我!鞑子就快撑不住了!”张名振把嗓子都喊哑了,总算是维持住了秩序。

渐渐地,随着上岸的沈家家丁越来越多,而且船上的火枪队也在依然对着远处胡乱输出,红夷大炮也在朝着敌军后方开火、试图隔绝后续敌军投入,战场形势终于渐渐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