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放在大明这得凌迟(第3/5页)

如果一个采生折割的案子被揭发,却不把主谋凌迟处死,那么以后当地百姓容易出现什么情况?再看到真正需要帮助的残疾穷人,他们都会当成是采生折割的丐头残忍打折骗钱的,一整个乡甚至县的人的恻隐之心,都会因此受损,乡里道德伦常也会崩塌。

孟子曰人皆有四心,对应仁义礼智,这恻隐之心,便是排在第一,是仁心。一个人的劣迹罪行,如果导致一方百姓仁心沦丧,我辈名教中人,岂能坐视?

所以,大明律里,类似采生折割这些破坏一方人民恻隐之心的大罪,具体凌迟多少刀,在审判时,是要看其劣迹影响的。

如果只是在一个乡里有影响,带坏了一个乡的人没有恻隐之心,最少剐八刀也就是了。如果一个县甚至一个府里都有影响,那十六刀到六十四刀都有可能。要用这些罪人的凌迟示众,来褒善贬恶,教化警诫民众别学样,再高的话,估计也不可能传播到那么远。”

沈树人听到这儿,也是吓了一跳。

在封建礼教的时代,原来破坏一方人民恻隐之心、导致道德滑坡,惩罚这么重的么?

明清两朝都能到凌迟啊!

也多亏明朝没有好的传媒工具,那种导致人民道德滑坡的行径也不可能传说太远,所以影响力极限也就到一个府了。

要是真跟后世一样,有什么报纸媒体,一个人做了个什么惊世骇俗导致人民道德滑坡的事情、被炒作到全国皆知、以后全国人民都失去同情心不敢给真残废乞丐捐钱。

那按照大明律,影响一个府就能剐六十四刀。影响一个省,还不得剐几百刀?要是导致全国人民道德滑坡,还不得跟袁崇焕一样凌迟三千刀啊?

这么看来还是后世文明法治社会比较好,至少不会因为影响力而无上限加刑。

……

最后一块心理障碍搬开之后,沈树人也就毫无顾忌,

次日一早,他亲自来到大冶铁矿。

而铁矿的管理人员,也早就接到通知,把上万人的良善矿工,和更多刚刚从流民军俘虏转为矿工的苦役,都召集起来,在一个大矿坑里集结。

消息灵通的已经在互相传说了:“听说一会儿要在这斩首示众不少人呢,从劣绅到刁民都有,应该跟前阵子在岳阳那边闹事的人有关。”

人集结齐了之后,沈树人就让人公开宣布判决、说明理由。

方以智嗓门不够大,就提前找了几十个军中的骂阵手,在方以智走过场读了一遍之后,这些骂阵手拿着木筒喇叭把早就背熟了的判决理由再吼一遍。

然后,沈树人才宣布了对今后的流民矿工、苦役营管理新规,该让骂阵手吼出来转述的,也都照例。

下面几万人听得面面相觑,显然文化水平不足以一下子接受这么多信息。

但好歹还是有机灵人听懂了,以后官府对于北方来的流民的管理,都会让先挖矿认字,至少认识官府格式契约里的字,然后会一直贯彻严惩劣绅刁民,用官府格式契约保护大家的合法稳定租佃权利。

沈树人这样给一棒槌再给个枣的做法,在明末的地方官员当中,已经算仁慈的了,只是雷厉风行了一点。

看到那么多血淋淋的滚滚人头,自然也不会有人找死,

大家都知道,抚台大人治下是说一不二的,不靠和稀泥,就靠赏罚分明。

……

把该立威的事情都做了之后,沈树人总算能按照他原本的计划,视察大冶铁厂这边的军备制造情况,

盘点一下即将到来的对张献忠最后一战,有没有什么新武器可以使用。

反正来都来了,一大早就在矿山视察,到旁边铁厂也不远,随便拐个弯就到了。

铁厂和其他军工作坊,也都早就做好了准备,沈树人一到,就把这几个月取得的新成果,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显摆。

首先映入沈树人眼帘的,还是一堆钢铁材质的武器盔甲枪械。跟此前量产的型号相比,一眼看不出太多质变,但仔细看,都还是有点改良的。关键是量大管饱,整齐划一。

毕竟附近就是铁矿铁厂,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良磨合,才是最容易实现的,都不需要沈树人自己下场点拨,甚至可以完全靠军工厂的工匠们自己琢磨,宋应星再给点理论知识支持就行。

沈树人拿起靠在一排枪架上的铸钢套箍枪管的后膛装填双管喷子,这东西早在半年前在长沙府打张献忠时,就已经被沈家军用过装备过了,当时全军也就一千多根。

所以这半年来,无非是继续扩产,大致问了一下产量账目后,沈树人算了一下,刨除这半年里的战场损耗,沈家军目前可以把双管后装火枪兵的人数扩大到三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