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收复大员-上(第3/4页)

只是士兵在登陆时,需要提前跳下舢板,从齐腰深的浅滩涉水登岸。大炮不能落水,就只能牺牲几条舢板,直接冲滩搁浅,甚至不惜撞坏船底,让大炮上岸的位置尽量水浅一些。

张名振还特地安排了一些力气大的近战士兵,专门配备了锋利沉重的优质锻钢战斧,以备特殊情况下可以砍烂撞坏后的舢板船舷,把大炮直接越舷推下来——

这个时代可不存在“坦克登陆艇”那种船头可以自动打开、让大炮开下来的舢板设计,沉重的大炮没法扛着翻过船舷,就只能把船舷砍烂、砍出一个口子把大炮推下来!

而在西方,这个时代还没有骑兵炮的概念,那玩意儿要到百年后的欧洲七年战争,才被腓特烈大帝发明出来,

荷兰人也就当然不会提防到明军有这种“跟登陆步兵一起推进的前沿部署轻便炮兵”概念,自然能打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合计已定,张名振说干就干,让郑成功的船队放下上百条小舢板,每船或运十几个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或只运七八个战兵,剩下的分量省出来拉一门骑兵炮。

这种小吃水的舢板,基本上也就最多运十几人,否则就算不压沉,吃水也会太深,导致抢滩时无法尽量冲到浅水近处。

所以张名振全加起来,第一批也就大约八百名步兵勇士,加上四门骑兵炮。

荷兰人虽然早就发现了他们,但并没有出面拦截,因为荷兰人没料到明军会在浅滩处直接抢滩,还提防着明军会偷越主航道、找锚地登陆呢,荷兰人的防守重点,自然放在了主航道周边的埋伏上。

……

“少校,明国人派出了大量舢板,试图在西侧沙洲直接登陆!北炮台的杨森上尉请求增兵帮忙紧急调整炮位朝向!我们原本的炮位都是朝着北侧主航道的!

杨森上尉还请示,要不要派人拒敌于滩头!他怕光靠紧急调整炮位朝向、也来不及开炮轰击阻止登陆了!”

张名振刚有所动作,线尾山炮台的荷军指挥官恩德里克少校就得到了属下的急报,不得不赶紧做出决策。

这个恩德里克少校,听名字也知道不是荷兰血统的,他身上其实有相当的葡萄牙血统,

只是明末葡萄牙人在远东的贸易控制越来越式微,地盘逐渐丢失,除了最后的澳门还在,其他都被荷兰人占了。

恩德里克少校的父亲原本是葡萄牙军官,二十年前在澳门战役中被荷军包围,随后带人投了,毕竟都在远东混饭吃的欧洲人,葡萄牙也没西班牙那么狂热坚持旧天主教信仰,投降信新教的荷兰人图个保命,也没什么。

恩德里克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士官,跟着父亲一起投了之后,二十年来好好给给荷兰人卖命,现在也升到中高级军官了,大员总督让他守一个湾口炮台,也算是用人不疑。

面对明军的突然来犯,他也顾不得其他,只能先兵来将挡,顶住这一波,给明军以颜色,再论其余。

这年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习惯了这种“有冲突先打一下,再考虑交涉谈判”的套路了,如果能直接武力解决,就没什么可谈的,哪怕是对方偷袭来犯,他们也不会想着先谴责。

“明国人居然敢直接在没有锚地的地方以舢板登陆?这是不把我大荷兰精锐放在眼里了。快,让杨森别想着调整炮位了,先带一个满编连队到滩头,把刚要上岸的明国人冲下去!”

在望远镜里短暂确认后,少校立刻做出了他自以为最正确的指示。

北炮台的杨森上尉闻言,也没有多说,立刻带队出击了。当时的荷兰军制编制,还跟西班牙方阵时期差不多,240人为一个满编连队。

线尾山的荷军满编应该有两个连队,编为一个营,南北炮台各一个连队,一共480人,实际上会有些许减员缺额。

一次性派出一个满编方阵连反登陆,也是恩德里克少校能拿出的最大诚意,再多的话可能两处炮台本身就会缺乏防守兵力了。

……

对面明军这边,张名振也算高级将领,当然不可能亲自参加第一波的抢滩登陆。

所以这八百人,由张名振麾下的部将张国柱、阮进带领。

张国柱就是那位此前被张名振、郑成功从吴三桂手下接回来的参将,是辽东军出身,也懂一点航海水战,当初在吴三桂手下负责过觉华岛等地的防务。

阮进则是福建人,就是水手、海寇出身,后来被张名振诏安吸纳,跟着张名振混了多年,不是什么头脸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这八百明军都装备了新式“武昌造”步枪,并且配备了多种弹药,既有对付钢质胸甲敌人的独头弹,也有传统对付轻甲敌军的霰弹,可谓战力纯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