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多尔衮:你知道这两年半我怎么过的么!(第2/4页)

若是倒退个半年,绿营战力和规模还没那么强时,多尔衮是不敢的。

……

多尔衮一反常态,重新强势插手两白旗的日常整顿,还行军法杀了几个由济尔哈朗选调过去、原属豪格旗下的军官。

这事儿说大不大,但也绝对够在平静了两年半的北京满八旗亲贵之间,掀起相当的波澜。

嗅觉灵敏的人,都知道这是摄政王又要展示肌肉,展示自己对朝局的绝对控制,暗示辅政王别在涉及大清前途命运的根本性决策上指手画脚。这次立好了威,后续肯定会有大动作。

对面的济尔哈朗也不傻,当天下午得到消息后,他气得直接就摔了两个品茶的建盏:

“这是冲着本王来的,又知道跟本王龇牙了!莫非是觉得绿营新军已经练成,又要寻机私开边衅立威?”

济尔哈朗在清廷中的地位,历史上一直不如多尔衮,主要是多尔衮建立了带兵入关的定策之功,夺了北京,入主中原。

满人最重军功,无论黄台吉死时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原本的地位如何,单看后续多尔衮的功业,那些一开始不服他的诸王贝勒,也都慢慢服了。

历史上到了眼下这个节骨眼,也就是顺治四年春夏之际,济尔哈朗原本应该因王府逾制的理由,被多尔衮处分,趁机罢免了其辅政职务。

而实际上就是因为多尔衮权势渐渐熏天,军功彪炳,随便找的借口罢了——历史上当时多尔衮自己都用上了皇帝仪仗了,要说逾制,济尔哈朗在他面前简直是小儿科。

如今多尔衮被济尔哈朗牵制、收敛了两年半,无非还是之前的战败,让他不得不暂时分权以安抚人心。

但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执政的时候,好歹让大清得到并保住了北方中原,偶有战败只要休养生息恢复元气,满人亲贵还是会重新支持多尔衮的。

……

济尔哈朗意识到多尔衮的重新强势后,倒也没敢造次,当下只是找了个机会,跟多尔衮“友好协商”。

次日朝议结束时,济尔哈朗就拦住了多尔衮,要私下说道说道:

“摄政王近日可好?听说摄政王最近治军好杀人,莫非是肝火太旺?既荷国之重,还是要好生调养才是。”

多尔衮被叫住,表面上也看不出丝毫表情,只是云淡风轻:“王兄莫非是说前几日整治旗务的事儿?那是我们正白旗的内务,本王想怎么处置便怎么处置,难道不妥么?”

济尔哈朗微微一噎,法令纹也稍稍抽搐了一下。多尔衮这样跟他公事公办地说,他还真抓不住什么问题。

因为旗主处置旗务确实跟外人无关,这两年多尔衮允许他渗透两白旗,说到底只是一种潜规则交换。济尔哈朗用允许多尔衮搜刮更多钱粮向组建绿营上倾斜,换取的上述条件。

现在多尔衮要讲台面上的道理,他也是没法直接阻止的,最多只能是把此前的私底下交易条件作废,从此不再在钱粮上倾斜支持绿营进一步扩军、增强武器军备。

所以,济尔哈朗也就只是不卑不亢地说:

“两白旗的日常整顿,自然是旗内私务。不过两白旗部分军官懈怠至此,说到底也是这两年朝廷开支不足,无法时时维持兵马整训备战所需钱粮。

那些钱粮,可都是拿去扩建绿营了。我满八旗没有战事捞功劳,日常那点军饷又怎够维持士气?只要朝廷进一步倾斜,允许多圈地,多给铁杆庄稼,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济尔哈朗这几句话纯属扯淡,压根儿逻辑上就说不通任何因果关系,但他就是要把两件事情强行牵扯到一起,说白了就是拿此前的利益交换默契提醒多尔衮:

你要是在上一件事情上跟我公事公办,那我也只能在这一件事上跟你公事公办了。

然而,预想中多尔衮跟他重新妥协分赃的情况并没有出现,多尔衮肯走到这一步,显然是积蓄实力已经积蓄得够了,觉得可以突破临界点了。

只听他并无波澜地说:“我满八旗儿郎,确实这几年过得有些憋屈,军饷是不缺的,只是缺了劫掠、赏赐,才过得比往年颓废些。

不过北方百姓已经苦不堪言,指望扩大圈地、铁杆庄稼来提振人心,那是不可能的。为今之计,他们既然要过好日子,就该从南蛮子头上去取!”

济尔哈朗瞳孔略微缩放:“摄政王真想重开边衅?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么?如今这节骨眼突然重新开战,时机未见得比去年或明年更有利于我大清!

本王自也不是反对开战。事到如今,南明与我大清势成水火,势必不能长久共存。可眼前毕竟停战稳住了,何时重开,自然要挑一个对我大清最有利的时机!本王没看出来今年对我大清有什么特别有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