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第3/4页)

换上识时务知变通的卑鄙小人去谈判后,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双方也各自获得了维持和平所需的担保性动作:

双方君子约定只要对方不作出敌对性动作,就不率先重燃战火。

而为了让对方信任,清国这边,要停止自隆武五年春开始、对朝鲜的军事压力,停止对大明在朝鲜新重建的东江镇的骚扰,默认朝鲜归附大明。

这等于是让清在外交上默认那些原本被逼到清廷一侧的属国,弃暗投明回到大明旗下,也算是变相承认大明才对除了双方以外的其他周边小国,拥有宗主权。

而大明方面要展示的诚意,是朱树人保证,会劝谏隆武帝朱常淓,亲自去一年多前光复的中都凤阳,对朱元璋留在凤阳的祖陵祖庙祭告,祭文要显示“当年甲申之变的两大元凶首恶,李自成和多尔衮,都已伏诛”,

并且还要附带宣示他朱常淓已经为崇祯报了仇的,希望崇祯在天之灵也安息。

按说,祭祀崇祯不该去凤阳,他又不是生于凤阳,也没死于凤阳。但这只是为了把动静闹大一点,仪式感正式一点,所以顺带如此。

而一旦大明皇帝祭告先帝的正式诏书流传天下,这也就等于是变相暗示“为先帝报仇的事儿,已经算是完成了”。虽然还有国土没有全部光复,但那是另一回事了,不属于给先帝报仇,一码归一码。

而大明摆出“报仇完成”的姿态,也可以让世人产生一个“暂时不会再连续打仗了”的预期。就算大明后面要出尔反尔,内部思想上也容易混乱,难以快速动员起来。

这等于是给自己的快速动员效率打了个DEBUFF,来取信于假想敌。

豪格本来也不信任这种担保,但朱树人挑出来那些欺诈谈判官员,很好地执行了他的说辞,清国也没实力要求更多,这事儿就暂时这样算了。

相比之下,清国是不得不对朝鲜停止军事压力,等于是直接在诸其他属国面前被打脸了,大明这边却只需要翰林给皇帝写一道祭祀先帝的诏书,等于什么实质成本都没付出,当然是大明更赚了。

谈判达成后,还真就大半年都没出事,豪格和济尔哈朗紧张的内心,也就渐渐重新松懈下来。

而稳住局面的豪格,也是越看奸后布木布泰越不顺眼,就想趁着跟大明和平的机会,进一步动手。

这个奸妃又不是他母后!完全是凭着当年跟逆贼多尔衮勾结才上位的!先帝黄台吉死时,布木布泰不过是“庄妃”封号,全靠他儿子登基后才母凭子贵当上太后!

如果按先帝黄台吉那边论,在先帝驾崩前,正妻是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如果以先帝正妻为太后,也该尊哲哲为太后!哪轮得到嗣君的生母?

这番道理,如果严格按照汉化后的法统,是绝对站得住脚的。

就好比后世咸丰被英法联军揍出北京城、逃到热河,死在那儿,临死只有同治一子,只能传位给他。但即使非立同治不可,那也得先尊咸丰正妻慈安为太后,然后才轮得到同治生母慈禧。

只是当初清国刚刚入主中原时,百事纷乱,而且汉化不深,才被布木布泰联手多尔衮造成了既定事实——黄台吉的正妻哲哲,至今(顺治六年)其实还活着,但一直没有上徽号,只是被简易尊称为“国主福晋”或“中宫太后”,但前面是没有正式前缀徽号的。

相比之下,布木布泰在顺治为帝时,已经有“昭圣皇太后”的徽号(“昭圣”是徽号,“孝庄”是谥号。徽号是活着的时候给的,谥号要死后)

豪格自己是不懂那么多繁文缛节的,但他夺得政权后,自然有投靠他的汉人大臣,帮他出主意。

于是,在多尔衮执政时,连轻车都尉爵位都没捞到的洪承畴,这次因为顺应了豪格夺权,总算捞到了一个伯爵。

然后洪承畴就帮豪格出主意,让他拿这个点说事儿,秘密教了豪格很多说辞。

豪格闻言后大喜,立刻让洪承畴帮他写了一道奏章,随后上表,

大意就是国家根本正朔轻忽不得,应该额外加先帝继福晋哲哲徽号,并且要追究当年顺治刚继位时、负责给后宫上徽号的官员的责任。

因为当年的官员漏掉了先帝正妻,只给嗣君生母上徽号,这是罪在不赦的大不敬!大逆!

有了这么重的罪名在手,豪格又没想直接杀太后,他只是先杀当初上太后徽号的舔太后党羽,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乎,清廷中一堆多年来特别舔太后以图升官发财的舔狗,就被豪格以大逆罪名直接满门抄斩,株连三族,谁讨好太后讨好得越狠,谁就死得越惨!

而布木布泰面对这种局面,谁让她不占理呢,也只能瑟瑟发抖,祈祷豪格别动她就不错了,哪里还敢保那些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