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灭国之战-下(第3/4页)

最后林林总总全加起来,明军骑兵各部全加起来,总伤亡竟有八千余人之多。步兵部队的总伤亡人数,更是达到了两三万。

最终统计,直接战死七千六百余人,重伤后当天不治就有四千多,其余轻重伤员一万九千人。

清军方面,蒙军旗的五个旗,四万骑兵,被歼灭了半数以上,因为明军打扫战场会处决伤员,所以伤亡比极高,最终斩获首级就达到了一万九千级,绝大多数都是被斩杀在明军大营内和漳水两岸的一线战场。

算上伤员,参战的蒙古五旗,至少失去了三分之二的有生力量。这也是豪格撤退时优先卖蒙古人、保满人的结果。

考虑到豪格如今跟蒙古血统的太后势成水火,而豪格本人的生母,当年是出自海西女真的乌拉那拉氏。经此一战后,豪格这样卖蒙古队友,蒙古人怕是直接就要跳船跟清国决裂了。

所以此战歼灭那么多蒙古骑兵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两万多的杀伤,更在于彻底激化了满蒙之间的内部矛盾。剩下的蒙古兵就算逃回去,估计也未必再会为豪格卖命。

将来大明追击清国残余势力的过程中,蒙古人很可能会暂时明哲保身,这就给了大明各个击破的时间差窗口期,对大明是非常有利的。

除了蒙古之外,清军中的汉军旗和绿营损失自然更惨。他们虽然在攻坚时是最后派上来的,可败退时也被丢下断后。

双方最后发生了纪委血腥的逐次清剿,半数以上汉军旗包衣奴才都为主子战死了,倒是绿营出现了不少崩溃投降。

但不管战死还是投降,五万参战的清国汉人武装,至少被灭了四万之多,投降俘虏接近两万,其他都是死了的。

最后的满人骑兵,今日之战一共有六个旗参战,两白旗自然是因为跟随多尔衮、多铎,最不受待见,又被指派了一开始最危险的先锋任务,最后也是在血腥绞肉中伤亡最惨,两旗均伤亡过半。

另外四个旗,略有不同程度的损失,在豪格撤兵时成功保住了建制退了回去。

再加上野战炮兵部队的彻底团灭,这一整天的大决战,清军总计被歼灭了近十万之众,其中两三万是被俘,七八万是死伤,却只换来了明军三万人的死伤。

双方交换比在一比二点五左右,不得不说明军打得还是很漂亮的,虽说是占据了情报优势、武器优势,还设计诱导了敌人来攻坚。

不过,明军也有损失相对惨重的地方,那就是战场毕竟被拖到了内黄大营内,加上战斗开始前的准备时间很仓促,来不及转运粮食,所以营地和存粮都遭到了极大破坏。

营垒建筑绝大部分被炮击和纵火摧毁,基础设施损失非常严重,需要整个重新盖过。

战后张煌言让各部统计存粮损失,按照上报估计有四成的大军过冬存粮在战乱中被烧,也是一笔巨额的财产损失。

这就好比袁绍军在乌巢跟曹操决战,就算改变历史把曹操打崩,乌巢大营的存粮损失肯定是不会小的。

当然,张煌言也知道,下面统计上来的过火粮食数量,可能有水分。说不定一线打扫战场的将士们,会把稍微过火烤焦、并未彻底烧毁的,或者是粮仓倒塌溢散的粮食,都统计为“完全损失”。

但张煌言也不打算追究这些问题,刚刚惊天血战了一场,死伤了三万人,这种灭国程度的血战,还不许将士们多贪几口军粮?

只要仗打赢了,多发点酒肉钱粮就当是劳军了,这时候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是跟崇祯那样较真,说不定反而会出事。

张煌言就连夜下达了指示:“损失就完全按下面上报的处置便是了,不过那些没有彻底焚毁的粮食,也别浪费了!那只是账面上不存在了,能吃就给将士们加餐!尤其那些稍微烤焦一点的,只要没黑,都是可以吃的!”

下面的人也知道总督大人是懂行的,立刻表示不会过分。于是当天晚上,血战饿了一天的明军将士们,大多都是锅巴炒米炒面管够,这几天优先吃被大火烤坏的粮食,不限量。

……

因为营垒和屯粮的损失,加上那么多伤员需要处置,张煌言自然也没有立刻发起反击追击的能力。双方都需要舔舐伤口。

张煌言一边下令黄得功暂时接替受伤需要拉回去休养的曹变蛟,让黄得功和朱文祯统领全部骑兵部队,盯住豪格。

另一边,则飞速给南京朝廷,以及还在开封的朱树人报捷,给朱树人的奏报里,还强调了一下大战的损失,恳请再加急额外拨发一些物资来,尤其是要补充够三十万大军吃一个半月的军粮,补足这场大决战造成的损失。

朱树人看后,同样没想查账,直接豪爽地照单全发,哪怕漳水已经封冻,要从开封直接陆路运到濮阳,也得满足军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