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3/4页)

朱树人依然没有点评,又转向朱和址询问,但朱和址年纪又小一岁多,如今才刚刚九岁,显然三观还没成型,学识也不如两个哥哥,支支吾吾说了一些天真讨巧的话,似乎是想揣测祖父的想法。

但朱树人哪里能看不出一个小孩子的拍马屁企图?

他就假装露一点口风,一会儿暗示该打,一会儿又暗示该持重,朱和址果然也摇摆不定。

于是朱树人终于确认:他就是想抄正确答案拍马屁。

这三个孙子,一个勇气果决,一个知道自己能力边界,一个情商机灵,擅长讨好父、祖,算是各有优劣了。

朱树人也见好就收,怕继续养蛊影响他们兄弟感情,就让三个孙子散到一边,他直接跟朱慈煜说道:

“孩童所言,虽不可用,但所发提问,还是值得深省。让李定国现在组织生力军远征追击,能继续击破噶尔丹、扩大战果,那是必然可以做到的。

但是轮台周边,准噶尔故地能否打下来守住,值得商榷警惕。当地胡虏素来不服我大明,便是当初大明立国时,那些前蒙诸汗国,都不曾归顺。如此,并不可能击破一个部族,就让周遭部族都全部归心。

哪怕那些周遭部族,此前几年刚刚被准噶尔部吞并,他们最多也就在我大明对付准噶尔时,落井下石跟大明联手,以图复国。但从此之后,他们会直接对我大明称臣么?”

朱慈煜听后,觉得父王的意思似乎是倾向于不打,他也有些不甘心:“如此,难道就只是击溃,不扩大战果?”

朱树人智珠在握地摸了摸胡子:“要扩大!但是对于西北,目前还不能以拓地为目标,要做好心理准备,咱就只是去削弱准噶尔有生力量的!甚至,也可以联络、鼓励其他被准噶尔所吞并诸部酋长,各种许诺。

如此,噶尔丹核心各部的实力一旦削弱,周边被征服诸部便会自发蠢蠢欲动。如此,便如曹操诛蹋顿后,对公孙康迫之急、则公孙康与袁尚袁熙联手。若曹操迫之缓,则公孙康二袁自相图害。

轮台毕竟远在数千里外,如今指望长期驻军占领是耗不起的,灭准噶尔部注定是一场持久战。我大明要做好花费十年国力,甚至十五年,来永定西陲!根除中亚草原游牧!”

朱慈煜默然,承认姜还是老的辣,父王的见识,实在是老谋深算,非他可比。

他只是还有点不甘心:“那这几年之内,就一直以削弱为要,不能得到开疆拓土方面的实打实好处?”

朱树人不语,却露出一个高深莫测的表情,让他们自己再动动脑子。

几分钟之后,兴趣相对广泛、同时也喜欢学习人文地理的朱和坦率先想到一个思路,不由卖弄道:“父皇,祖父,孩儿想到一个点子,不知对不对。”

朱树人老神在在地捋着胡子:“说来听听。”

朱和坦紧张地说:“听祖父刚才所言,西域诸胡之所以难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元诸部诸汗国,在我大明立国之初,便从未臣服过我大明。

只是三十余年前,虎墩兔汗后人率察哈尔部来降,但那也只是北元的继承人,不能代表当初成吉思汗立下的另外三大汗国的意思。

所以,短时间内能不能臣服对方、占稳其地,跟当地的民众、通商、文化是否亲近汉地,亲近大明有很大关系。

如今准噶尔疆土可以分为两部,地理所刘学士给我上课时,曾说过其北半部疆地与天山外诸胡,皆是鞑靼后裔。而青藏之地,前元呼作乌斯藏,我大明肇基后,也多有零散对我大明称臣者。

此番更听说,准噶尔部打到喀尔喀蒙古时,部分归化城周边的喀尔喀部落弃明投暗,理由便是‘察哈尔人笃信藏地喇嘛,而噶尔丹能兼并藏地,可见他才是一切蒙古人的精神领袖’。

既如此,我大明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呢?对准噶尔的北部疆域,以打击削弱为主,助其内乱。对其南部半壁疆域也就是青藏,以武力征服解救为主。

当地土司原本就对大明称过臣,现在大明再去解救他们,要改土归流怕是也不会如西北那么抵触。一旦掌握藏地,咱大明才是所有蒙古人的精神领袖,到时候再去往北圈占,或许能事半功倍、以顺诛逆?”

朱树人终于有些欣慰,叹了口气,教育旁边的朱和坤:“作为皇子,只学好勇斗狠是不够的,也要学学你三弟,地理、文化、信仰、民族、历史,这些都要考虑到。”

教育完后,朱树人才起身,跟儿子最后下结论:“老三说得不错,虽然不如我想的周密,但大方向一样。就按这个思路细化吧。”

……

朱树人表态之后,因为他所言确实有道理,朱慈煜也不会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