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二三章(第3/6页)

虞滢粮食要的并不是很多,也不需要送离郡治,所以能暗着来。

宋三郎听了这话后,转念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那这粮食明年是不是真的会贵?

宋三郎看向虞滢:“弟妇想让我做什么?”

虞滢也不卖关子,直接道:“我一个女子收粮到底不便,再者怕有人盯着伏危,也不好亲自收粮,所以我想让你帮忙请几个人收粮食。”

宋三郎倒是不觉得这有什么难的,问:“弟妇想收多少粮食?”

“一百八十两的粮食。”

宋三郎惊讶了一下。

一百八十两的粮食,寻常农家自家种有粮食,再食些杂粮野菜,一年嚼用不过二三两。

富贵些的人家,也不过是五两左右。

这要是省吃俭用一些,这么多粮食,都能够吃三年的了。

惊讶过后,又逐渐镇定。

伏二郎和伏家弟妇都是极为聪慧的人,一个进了衙门被知县大人重用,一个年纪轻轻,身为女子都能开一间医馆,智慧与胆识自是不用说。

更别说这弟妇还有恩与他。

与他们同道而行,必不可能害他,且说不定还有所益处。

宋三郎想明白后,也没有过多过问,应道:“那成,我这两日便寻人收粮食。”

虞滢低声嘱咐:“莫要张扬,若是有人问起,你就说帮人收的,赚些辛苦钱。等收好粮食就送到宅子去,再用麻袋装满沙子装作粮食运出去倒了,往后你便搬到那宅子去帮忙看着点。”

听到她这么说,宋三郎依旧是没有半句疑惑的话,依旧点了头。

“银子我让大兄给你送去。”

宋三郎点了头,随而问道:“棚子这段时日也有二十余两的盈利,不知可要一同买粮食了?”

听到这话,虞滢沉吟了一下,随后点了头:“拿出二十两来收粮食,凑个整数。”

二百两并不算多,或许在县城会让人好奇叨唠个几句,但在郡治倒是没有可稀奇的地方。

与宋三郎道别后,虞滢便回了客栈。

宋三郎在街道上随处看到有人粮食,思索过后,心里也有了些想法。

百姓都想有存粮,但奈何要交税,粮食都得卖出去,哪里还能存得下来粮食?

他手中恰好存了些银钱,不如也囤些粮食,省得往后贵起来。

多囤粮食肯定是没错的。

虞滢回了客栈,伏危还未回来,便衣衙役也都还在客栈中。

今日他才去太守府呈上折子,还上告,自是不能先收粮的。

虞滢把拿回来的糕分了两包出去,留了一包自己尝。

直至晌午,伏危和大兄才从太守府回来。

她恰好见到兄弟二人,也看见大兄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显然是遇到难事了。

入了屋中,给他们倒了茶水,打开糕点后才问:“出什么事了?”

伏震水也没喝:“今日去太守府,传话的人让二弟准备后日参加围猎。”

虞滢点了点头,“哦”了一声后忽然反应了过来:“围猎?骑马的围猎?!”

她错愕地看向伏危。

伏危无奈地点了点头。

虞滢:……

让一个残疾人骑马,也不知那太守是怎么想的。

三人相坐无语。

这摆明了是想找趣子,若是伏危不参加,收粮一事指不定会被为难呢。

虞滢不用去猜测,也知伏危只有应下的份。

虞滢倒是听说过残疾人是可以骑马的,只是这问题不在于残疾人是否能骑马,而在于伏危不是残疾人,他的肌肉记忆可不是他能控制得了的,骑在马背上一不留神,双腿就先与他的想法做出动作,从而让人发现这腿疾是假的。

原本这腿疾是为了掩姓霍那父子俩的耳目,可在这沈太守面前忽然好了,那就麻烦了。

沈太守这个人,虞滢就算不了解,也从之前的行事知道是个好面子,不容人欺骗的人。

伏危望向虞滢:“你能否针灸,让我双腿暂时失去知觉?”

虞滢有些为难:“我知道是知道,就是没试过。”

以前到底是根正苗红的好公民,学是学过这些理论,可实践的却是用来医人救人,那里实践过这种让人双腿失去知觉的法子

忽然想起了什么,说:“可以用类似麻沸散的药。”

伏危皱眉:“可这是口服的。”

虞滢道:“也有外敷的,只是药效较短。”

想了想,她又道:“除却这个,还要制作一个马鞍,固定住你双腿,腿脚便是夹不住马肚也能让你稳坐在马上,就是这只有两日了,这马鞍恐怕也做不出来。”

也会费钱。

这沈太守真真是只知玩乐,不知民苦。

伏危沉默了一瞬,道:“从太守府离去前,传话的典史说过,我若有什么需要,倒是可以与他说。太守既然为难于我,我自然不能自费做马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