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仁、义与道(第2/2页)

“孔子的道就是忠与恕,是讲两个人,或者两个集体,或者是人与集体的关系。总而言之,孔子的道不涉及集体意志。哪怕涉及到集体,也是集体与个人,类比于两个人。后来的人多讲忠,恕不知道忘哪去了。我再强调一遍,忠与恕是联在一起的,不能够分开来说。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仁了。既然孔子自己是这样讲的,没有必要自己发挥,对仁做过多解释。”

“仁是讲两个人的关系,不涉及集体。义不同,讲的是人与集体的关系。同样是人与集体,讲仁的时候,类比于两个人,必须忠恕并存。而讲义则不一样,没有忠恕,只有义这一个字。我不想讲太多各种各样的义,只讲一种义,即国家的大义。对于一个政权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义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说实话,我也说不清。把义的内涵丰富起来,需要大家一起做。但可以肯定一点,更多的是要求个人为国家奉献自己。国家不需要为你做什么,需要的是为包括你在内的全部国民来做什么。也就是说,义里面,有忠,而没有恕。国家的恕,不是对个人的,而是对国民的。”

“《礼记》的《大学》篇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顺序,我不同意。或许在写《礼记?的年代,是这样的。但到了我们今天,就没有必要了。求治国者,设立学校,选拔人才,有比较明确的标准,不需要去那么复杂。”

“总而言之,仁是指两个人的关系。哪怕是人与国家之间,也类比于两个人,忠恕并存,缺一而不可。义指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只有忠而没有恕。或者说集体的恕,不是针对于你一个人,而是对于全部个体的。了解了仁、义,官员做官,许多事情也就有标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