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学部评审,王浩:不用担心,评审院士们都很好说话!(第3/4页)

王浩道,“卡切尔正在做半拓扑微观形态表达的简化工作,我觉得,高教授,你也可以考虑做这个方向的研究。”

“你们是一起研究吗?”高振明感兴趣的问道。

王浩道,“我和林伯涵、卡切尔一起研究,主要是希望能在理论上有突破,半拓扑微观形态领域,我认为,还是拓扑学结合代数几何,两个学科联系在一起更容易。”

后面一句话让高振明很不理解,他也对微观形态表达的简化有过研究,发现只需要代数几何就好。

另外,代数几何联系拓扑学,简直都有些不可想象,因为两者并不存在直接的关联。

微观形态的研究也是半拓扑的表达,而那是底层理论的研究,后续再进行联系就找不到方向了。

高振明问道,“你们的研究有成果吗?”

“有一点小成果。”

“比如?”

王浩想了想,觉得也没什么不可说的,“我们现在正在论证一种弱化的霍奇猜想,希望能够把半拓扑的构造,和代数几何直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寻求以代数的方式,对半拓扑做出表达……”

在王浩进行解释的时候,高振明听的完全愣住了,他脑子里不断想着一个词汇——

小研究?小成果?

那可是霍奇猜想,是站在数学最顶端的研究,即便是联系半拓扑和代数几何,也同样是站在数学最顶端的研究。

这怎么可能是小研究、小成果呢?

同时,高振明听着内容也对研究很感兴趣,很可惜的是,他肯定无法直接参与其中了。

但也可以循着路线,展开微观形态领域的简化表达工作。

这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向。

……

第二天上午八点钟,学部会议现场已经有很多人了。

王浩、钟明初以及高振明坐在一起,等待着马上要进行的学部评委会内部审核。

学部评委会的内部审核,简单来理解,就是做一个面试,面试官都是学部评审委员会的人,他们会考察候选人的履历,在专业领域询问候选人问题。

学部评委会的内部审核,一般来说,不会直接刷下候选人,但内部审核表现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学部评委会的人也都是院士,都有资格参与后续的学部会议终选投票。

学部会议终选参与人数总计六十多人,而学部评委会就有十几票,表现好争取到十几票,通过学部会议投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正因为如此,等待参加学部委员会内部审核的候选人们,还是感到有些紧张的。

包括高振明、钟明初,都可以说是一方学术大佬,但坐在这里依旧感到紧张。

同时,他们也担心委员会的审核。

一般来说,学术委员会并不会刁难候选人,但想要表现好,和运气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提问多的委员会成员,和自己处在同一个领域,‘面试’表现自然会非常的好。

否则,就可能表现不好。

隔行如隔山。

如果里面没有和自己同领域的院士,即便是知识内容再丰厚,想要做出解释,让其他人听明白都是很困难的。

王浩倒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来这里,甚至只是走了一个流程,根本就没有被卡的可能性。

所以他非常淡定的坐着,还安慰起了其他两人,说道,“今年数学类就只有我们三个,不用担心了,你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吧?”

“我应该是第一个进去,提前过去帮你们看看情况。”

“好!”

“我等着了。”

高振明和钟明初有些期待的一起说道。

很快。

学部委员会的内部评审就开始了,第一个叫到名字的就是王浩,通知的人非常客气,“王浩教授,开始了,进来吧。”

“来了。”

王浩走进去扫了一眼,发现里面和面试现场很类似,只不过面试官数量有点多,还分布式的坐了半圆,把自己围在了其中。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就好像自己站在舞台上一样。

王浩到并不在意,他知道流程是先做自我介绍,就干脆说了起来,“我叫王浩,在西海大学担任教授,其他职位还包括梅森数科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超导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完成过一些数学类的研究,其中值得一提的,包括NS方程问题、哥德巴赫猜想、角谷猜想、阿廷常数相关的研究、梅森素数……”

“还完成过一些计算机类的研究,包括有效与无关进位筛选法、大数相乘算法、傅里叶变换辅助构建数学模型……”

“另外,也完成过一些物理类的研究,包括超导的机制理论研究,交流重力……”

“还包括最重要的湮灭理论,在湮灭理论上,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