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版评论摘要(第2/4页)

英国NR杂志评论:该作家凭借着经典小说《活着》已经名噪一时。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延续了以往风格,描写了有着狂热的生活欲望,在生死关头能够坚守尊严,团结一致的小人物。作者用生动感人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纯朴与人道主义的真谛。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它必将在文坛上熠熠生辉。(法国《中西部共和国报》1997年12月11日)

余华的作品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充满活力而又诙谐幽默,同时兼有激情澎湃与别出心裁的写作风格。他的文字极其优雅,他能将这些文字玩转于笔下,做到将“小人物”的对话描写得活灵活现。这些文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的激情,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丰富的词汇,同时还使得作者避免了在现实主义作品中通常具有的沉重感,成功地将读者拉开了一定的距离。(法国《中部周日报》1997年12月28日)

《许三观卖血记》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内容的典型性,和它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这部小说不同于普通的喜剧或悲剧,它是一出悲喜剧,全书充满了精巧的讽刺手法的运用,使人悲喜交加。(意大利《日报》1999年3月25日)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精彩情节,就像是给无味的白米饭中增添了新奇的调料。(意大利《晚邮报》1999年4月15日)

中国作家余华的优秀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这段不可泯灭的历史的象征性意义的机会和可能性……余华的文风有一种使沉重主题变得轻松简单的力量,他有能力通过增强对社会呼喊的力度,来使语言文字从压力和繁复的感情中抽离出来。如果在西方语言中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对应的话,我们也可以把这叫做“最低纲领派”。(意大利《联合报》1999年4月12日)

《许三观卖血记》回顾了一位工人悲喜交加的一生,通过阅读余华的这部小说,人们可以大致浏览中国人民走过的历史进程: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一直到邓小平时代,人们通过奋斗得到了今天的日子。作者用讽刺而又荒诞的笔法讲述了中国社会的状况以及它的兴衰变化。(意大利《阿迪杰报》1999年2月22日)

余华是在意大利十分知名的中国作家……在《许三观卖血记》里,作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用简洁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日常生活,描述他们的苦辣酸甜……正是这些平常的生活和重要的历史交织在一起:那些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余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和充满智慧和讽刺意味的笔锋描绘了那一特殊年代的场景。(意大利《新报》1999年9月27日)

许三观是蚕丝厂的送茧工,为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种种困难,他不得不卖血……余华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他以一种“令人不安”的幽默手法讲述了许家曲曲折折的故事。(意大利《印刷品报》1999年4月16日)

余华运用高明的写作手法,在情节的把握中把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凝聚在人活着最最基本的要求里:吃、穿、住、繁衍后代。在个人、集体的故事骨架都精简的情况下,余华用一种必不可少的写作手法将其风格深深烙印在字里行间之中:简洁的词句、生动的想象和令人牢记在心的人物形象……在这部构思精妙、笔锋成熟、堪称完美的小说中,人们对于人类有能力适应生活中种种困难的信心,不得不说是一种伟大的信仰。(意大利《Tuttolibri》1999年5月6日)

作者运用充满智慧的平衡手法叙事,笔锋一转,创造出一个充满悬念的“生活魔术”,不断重复一些情节和词句,好像在讲述一个通俗易懂的童话故事一样。这部优秀的小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并不完美的人生图景,但是却有趣而熟悉。卖血是为了娶亲,是为了救治重病的儿子,是为了郑重款待以为贵客,是为了赎回抵押了的物件,是为了不被饿死,是为了生存,但是最终,还是为了爱和可笑的尊严。(意大利《GAZZETTA DI PARMA》1999年4月25日)

即使在现如今充斥着过度消费风气的中国,卖血仍然是一个真切存在的事实。然而在余华壮烈而又富有喜剧性的小说中,卖血成为了许三观家陷入窘境时一种极端的解决办法。(意大利《GRAZIA》杂志1999年5月11日)

是男性的观点吗?这在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中有所讲述。主人公许三观在困难时期,已在蚕丝厂推车送蚕茧维持生计……有时迫不得已去卖血。他有一个脾气反复无常的妻子,也因为有三个儿子而自豪不已。故事的背景是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那混乱的社会状态,文章以喜剧的笔法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会哑然失笑。(意大利《ANNA》杂志1999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