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人生 辽景宗睿智皇后萧绰(第4/7页)

南京一役,在宋被称为“高梁河之战”,使得韩德让自此声誉鹊起,正式超越其父韩匡嗣,进入辽国最中央的决策层。

“高梁河之战”,也是对于辽国至关重要的一战,数十年来辽国在后周、宋的攻击之下,只有招架之力,并无还手之功。而这一战则成为辽国反败为胜,由弱转强的关键转折点,令整个辽国的军心民心为之振奋。

而这时候,辽景宗耶律贤的身体已经每况愈下,政事基本上都已经交与萧绰。可以说这一战,实是由萧绰全权指挥,也不为过。

高梁河之战后第三年,即乾亨四年九月,辽景宗耶律贤巡幸云州,猎于祥古山,崩于行宫。遗诏令“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就这样,辽国的统治权,正式完全交于萧绰之手。

虽然在此之前,萧绰已经执行实际行政事务十几年了,但是行政权不代表所有权,萧绰代表耶律贤发号施令人家可能听话,但是萧绰自己出来说话未必就这么灵。辽国的皇权交接一向不规范,连成年的皇帝都有可能夜半失头,更何况当时才不过十二岁的小皇帝耶律隆绪。当年那么厉害的述律太后,也要站在儿子的背后发号施令,她推第一个候选人耶律德光人家买账,推第二个耶律李胡就狼狈收场。

刚接手朝政的萧绰忐忑不安,从皇后成为太后的她,立刻召见了景宗临死前的顾命之臣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垂泪道:“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奈何?”

这两位都不是外人,韩德让是萧绰的旧情人,耶律斜轸是萧绰的侄女婿,既是至亲又是心腹,在他们面前垂泪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同仇敌忾之心,果然这两位立马表示忠心:“但信任臣等,何虑之有!”

萧绰还有一重加强措施,圣宗即位后不久,在萧绰主持下,小皇帝耶律绪与耶律斜轸进行了互相交换弓矢鞍马的仪式,这种仪式金庸曾经在《射雕英雄传》里写到过,蒙古人叫“结安答”,从此两人成为患难与共的兄弟。

对于韩德让,萧绰是另一种做法,据史料载,耶律贤死后,萧绰就跟韩德让有了如下一段对话:“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

韩德让当然尽心尽力,而事实上,两人旧情未断,韩德让又没有儿子,耶律隆绪从小就由他执教,在萧绰有意无意的培养促成下,两人建立起犹如父子般的情谊来。

韩德让当然会尽心尽力地辅佐,这一边护送着景宗灵枢回京,保扶圣宗登基,然而此时情况的确不太妙,不但诸王蠢蠢欲动,还有二百部族各拥武力,企图借着孤儿寡母执政无力,要回到原来八部轮流坐庄的历史中去。

内外交困,宋太宗赵光义听说辽国皇帝新丧,剩下孤儿寡母,立刻觉得机会来了。赵光义是见过孤儿寡母执政的局面的,一次是后周柴世宗去世,剩下符太后和小皇帝,全无主张,宋太祖赵匡胤乘机发动陈桥兵马,轻易地取了江山。还有一次是宋太祖去世,皇后宋氏连忙派人宣召皇子赵德昭继位,不料赵光义早已经登上金殿,宋皇后也只能大哭一场认命。

所以对于赵光义来说,孤儿寡母当国所有的概念,就是符太后、宋皇后这一类后宫女主,柔弱而无主见,江山落到她们的手中,等于是白送给人一样。他带着这种观念,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而这种偏见,将是致命的。

为了夺回幽云十六州,从后周到北宋,一共有四次机会可以成功。似乎是天意的捉弄,命运的嘲讽,这次四次机会,都是在南方军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却因为一些意外的因素,而使得北伐大业终成泡影。

第一次后周柴世宗连夺三州,却在中途染病不起。宋太祖赵匡胤夺了江山,却采取赵普的先南后北主张,使得辽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等到宋太祖一统南方,欲要挥师北上之时,却已经是重病不起了。北伐大业,最后搁置。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挥师北上之时,辽国已经从这两次的机会中得到了喘息,辽景宗推行汉化,国力得到了恢复。而赵光义在南京城下受了伏击之后,军队实力仍在,只要能够重整旗鼓,未必不能不一举收复幽云各州,但赵光义却因为疑心众将有拥立赵德昭为帝之心,匆匆结束北伐,回师整理内务去了,这又使辽国得到喘息的机会。而等到赵光义终于在几年以后再次发动北伐之时,机会已经失去了。这一次的惨败,不但令得北宋的军事力量大受打击,十余年内无法恢复,而且失去了名将潘美和杨业。

潘杨案传说了几百年,然而真正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不是野史传说中的潘美,也不是正史记载中的小人王侁,而正是宋太宗赵光义自己。因为猜忌曹彬、潘美等是赵匡胤在世时所用的大将,赵光义在出征之前,采用了监军制度,并且规定了行军计划。不料曹彬所部一路冒进,以致于中了耶律休哥埋伏,使得三军会师幽州成了泡影。而潘美所部也因此被迫撤退,不料监军王侁贪功嫉妒,和副将刘文裕强逼降将杨业再去攻打寰州。杨业遭人嫉妒是实,却算不到潘美头上。潘美是开国第二大将,功劳仅次于曹彬,北宋一统各国,有一半国家是他打下的,另一半是曹彬所打下的。杨业本是降将,归附未久,在北宋所经历的最大战役也不过是云州对辽人打了一场小小伏击战,两人地位功劳天差地远,说白了,开国元勋会嫉妒被灭国的只打过边境骚扰战的降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