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处理死亡4人的重大事故 政绩(第4/6页)

侯卫东下楼来到了社事办苏亚军办公室,屋子里坐了好几个村干部。进屋以后,将红塔山取出来,扔了一圈。对村干部来说,红塔山就是很好的烟了,大家笑着点火。

等到村干部离开办公室,侯卫东对苏亚军道:“去场镇转一圈。”

曲线建镇的事情,目前还是秘密,只有粟明和侯卫东两人知道。侯卫东带着苏亚军,边走边说:“敬老院的标准要高一些,要留下活动场地和伙食团的位置,还要考虑今后扩容问题,至少要有四五亩地。”

这就与去年的方案有些差别了,苏亚军愣了愣,道:“民政局的补助只有二十万,如果修得太大,镇里付不出这么多钱。”

侯卫东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慢慢地将苏亚军的思路纳入自己的轨道,道:“敬老院是公益事业,办好此事功德无量。我的想法是将下青林五保户全部收进来,至于钱你就不要操心,实在不行,号召全镇捐款。煤厂老板、石场老板,还有做木材生意的老板,可以让他们赞助。原先的敬老院虽然房屋是危房,但是地理位置还不错,那个位置就用来修门面房,卖出来的钱也可以补充修敬老院的差额。”

“哪里找得到这么大的地盘?”苏亚军脑袋里只有原地重建的想法,侯卫东的思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他一时还有些接受不了。

“我们要跳出以前的框框想问题,我带你去看一个地方,绝对是建敬老院的风水宝地。”

侯卫东带着苏亚军到了老场镇北侧,上了一个小山坡,就见到一大块平整的田土。

苏亚军吃惊地道:“你想占这些良田熟土?难度恐怕有点大。”

“没有难度,要我们这些干部做什么?”侯卫东来到了图纸上标明的敬老院位置,道:“你看看这个地方,正是建敬老院的绝佳地方。占几亩地,就可以修建一个全县最好的敬老院,这是为青林五保老人办的大好事。”

看着豁然开朗的一片田土,苏亚军也是怦然心动。

“现在天天谈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今天我们就将这个开拓进取落到实处。”

侯卫东又抛出来一个诱饵:“青林镇大部分机关干部都没有住房。我们可以在敬老院背后的小坡上,搞一个集资建房。这样就一举解决了机关干部的住房问题。”

苏亚军是本地人,家还在农村,每天走路上下班,着实辛苦。特别是小孩出去读书以后,家里剩老伴一人。听到侯卫东描绘的美好蓝图,他心情激动起来:“如果镇里面能在这里搞集资建房,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

侯卫东口气一变,道:“这只是我的个人想法,还没有向党委、政府汇报。”

苏亚军暗道:“操,赵永胜没有同意,啥事都是空了吹。”口里却道:“只要侯镇长去呼吁,机关干部都会支持的。”

侯卫东打气道:“这件事情是有些难度,但是比起修建上青林公路还差得远。当初我向政府汇报修路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脑子有病,现在这条公路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坝的石桥,晏书记眼里是天大的难事,现在也解决了,最多两个月,一座石桥就会修起来。所以,只要认准的事情,坚持做下去,总会有收获。”

侯卫东以石坡换石桥的方案,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苏亚军发自内心恭维了一句,道:“侯镇的脑壳硬是空得很,大学生毕竟是大学生,我们打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些办法。”脑袋空得很,这是青林镇的土语,也就是赞扬别人“脑瓜子灵活,办法多”的意思。

从现场回来,苏亚军召集办公室人员开会,研究敬老院的事情。

侯卫东来到了粟明办公室。

“粟镇,我带苏亚军去看了现场,他不会反对。特别是听说要在敬老院后面搞集资建房,更是表态支持。”

粟明笑道:“我在青林镇工作这么久,最明白这些干部心里想些什么。房子是大事,解决此事就解决了很多事情。”

“听说明天要开党政联席会,我提不提这个方案?”

粟明玩着手中的钢笔,思考了一会儿,才道:“先不急,我们到民政局去一趟,请分管局长许彬吃顿饭,将这个思路给他说一下,争取民政局的支持。”

他以前分管过社事办,与民政局领导很熟悉,打了一个电话过去,“许局长,我是粟明,几个月都没有给你汇报工作了。哈哈,中午有空没有,我请你吃饭。没有什么事情,就是吃饭,副镇长侯卫东跟我一起过来。”

两人就上了车,匆匆忙忙地朝益杨县城赶去。在益杨宾馆刚刚坐下来,民政局许彬副局长带着两个科室负责人就过来了。

随意聊了几句,侯卫东拉开了汇报工作的架势。刚说了两句,许彬摇手道:“侯老弟,别搞这么正规。我们兄弟单位,那二十万我们一分钱都不少,动工前给五万,验过合格就全部给完。粟镇是老朋友,知道我说话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