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光复二府(第3/4页)

虽然事实上,哪怕朱树人全力强攻凤阳,也不太可能得到朱由崧——

一旦战事危机,清军想趁着合围之前,以骑兵把个别重要人物送走,简直是太容易了。尤其朱由崧又不用留下指挥军队,这种吉祥物临阵脱逃也根本不会影响到士气。

满达海和尚善合计之后,都觉得凤阳不容有失,满达海率先提出:

“英亲王派我来援淮南,本就是为了试图营救豫亲王。其实豫亲王殉国后,我部便该西归。只是未得摄政王明旨,才确切襄助三哥(尼堪)再战几场。

如今三哥也败了,凤阳又告急,那是明人中都,一旦被明军重新攻克,对那帮南蛮子士气鼓舞不小,眼下既然没人给我军令,我便回救凤阳,在凤阳等候摄政王或英亲王的下一步指示!”

尚善一听,顿时也生出了走意,他的主力此前在江南被重创过一次,如今带的部队很多都是回到江北后,尼堪重新划拨给他的。

而且他们都吃过一次添油战术的亏了,无论如何不愿意再落单遭到各个击破。

而清军此前来淮南,一切都太顺利,得到的太容易了,便不太珍惜,北方骑兵游牧对于淮南的水网节点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充分。

种种因素加持之下,尚善也决定到凤阳待命,只让李成栋和孔有德自行决定,是在淮安节节阻击明军,还是跟随主力一起去凤阳决战。

孔有德李成栋不知扬州战场北上的明军有多少,但暗忖连尼堪都那么容易覆灭了,他们要是留下落单,怕是愈发要承受明军无尽怒火,这时候还是保存有生力量比较重要。

种种类似考虑之下,整个两淮清军都开始往凤阳收缩集中,试图打一场跟明军的决战,在防守中痛击明军。

……

满达海等人做出决策、并开始移动部队后次日,多尔衮的旨意才送到了淮安,

听说满达海等人已经离开淮安,而尼堪生死不知,信使只好再折返沿淮河逆流而上,最终在野外行军途中追上了诸将。

但即使这封旨意送到了又如何呢?首先,这封旨意的直接领受人应该是尼堪,多尔衮发出时,只知道多铎死了,并不知道尼堪也死了(而且多尔衮从北京下达命令的时候,尼堪确实还没死,是信使在路上赶了两天路后,半路上尼堪才死的)

所以即使送到,时效性也大打了折扣,并不能对进一步的新情况做出指示。

当然,多尔衮命令中的大原则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多尔衮告诉尼堪,既然多铎已死,没必要再做无谓牺牲,可以“酌情收缩兵力,以待时机。从豫地援淮南各军,也可视情况重归旧部”。

多尔衮说的那个“酌情收缩”,当然本意是让清军可以别急着攻打扬州城了,没有意义。但现在情况有变,满达海等人当然也能进一步解读,把“别攻扬州”扩大解释为“淮安都能酌情放弃”。

就算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解读,只要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这么解读,剩下的就算不这么解读也会被卖队友、独力承受明军的怒火,死了还有可能落下一个不听指挥的罪名帮活着的战友背锅。

那谁还想当冤大头?

满达海等人自然是继续给多尔衮回信,让多尔衮在尼堪生死不知的情况下重新给出指示,并且说他们已经去集结防守凤阳,争取在一场阻击战中痛击明军。

……

此后七八天的淮南战局推演,倒是没什么细节值得赘述的,因为双方都没有发生明显的血战决战,只是在运动拉扯为主。

凤阳那一路的黄得功,此前还真就是耍诈假装冒进的,还稍微冒了一点险——黄得功从合肥北上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攻破定远县,毕竟攻城还是要时间的。他只是以分兵围城,鼓噪炮击,随后就以主力绕城继续北上,大张旗鼓。

换言之,黄得功是在自己身后留下了一颗没来得及拔干净、随时有可能引爆的钉子的,威胁着他的补给线。这种冒进,正常情况下并不符合兵家注意事项。

但既然攻打凤阳都只是一场调动敌人的佯攻,就无所谓了,黄得功本来就不用在乎去凤阳的部队的后勤安全。但凡不安全了,直接撤退不就行了?演还不能演浮夸一点?

在清军被调动的情况下。到了二月初五前后,兵力空虚的寿县和淮安,分别被明军围攻、攻破了。明军主力集中了超过守城清军十倍以上的兵力,对两座小县进行了重点拔除,还集中了不少重炮用于攻坚。

而且攻城的时候,也没有彻底围城,都选择了围三缺一,特地把城北濒临淮河的水门空出来,让清军守城部队可以逃命。

有路可退的情况下,清军的坚守意志自然更加薄弱,最后一个个表示要“突围去协防凤阳”,被明军彻底拔除。